(本文圖片提供/山姆)
短短預計1個半小時以內可以走完的路程,我們走了兩個多鐘頭,原因無它,只為沿途的花花草草實在太多、太精彩了,引得我們頻頻停下來拍照,完全不想加快腳步。而且雖然是豔陽高照的大晴天,但是步道裡綠蔭蔽天,絲毫沒有日曬的困擾;只在望見草原後心甘情願地奔進寬闊草原的懷抱!富士古道,教人由衷地喜歡它。
四月初,來到位於萬里的富士古道,窄小的登山口雖然乍看毫不起眼,但是山徑旁淡紫色的通泉草、紫花酢漿草、黃色的鼠麴草等開得正燦爛,立刻讓古道亮了起來。穿越竹林後,愈往裡走,知名、不知名的野花愈來愈多,蛇根草、華八仙、狹瓣八仙、金毛杜鵑、燈稱花、台灣山桂花,還有已經凋謝的七葉一枝花等,加上眾多正在冒嫩葉的紅楠、偶爾出現的壯碩櫻木,以及種類多到數不清楚的蕨類、苔蘚植物等,令人不由得讚嘆這果然是一條迷人的夢幻步道。
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地界內的富士古道,由於位在後山,和擎天崗、絹絲瀑布等幾條高知名度的步道比較起來交通不甚方便,沒有開車的人實在很難走到這裡;卻也因為這樣,缺點變成優點,讓這條步道顯得分外幽靜。我們這趟前往的那天,明明是星期六,但是全程來回只遇到3位其他山友,彷彿整座山都是屬於我們的,感覺真的很特別。
富士古道的名字,聽起來就和日本脫不了干係,的確,它是日治時代隨著磺嘴山一帶牧牛區域的開拓,為了方便居民們畜牧、並且聯繫魚鹿古道、萬溪古道等而開闢的山徑,所以也是一條牛走出來的「牛道」,從地面偶爾會發現的新鮮「地雷」判斷起來,至今仍有牛隻在此出沒。
這條路的最高點就是通往大尖山,大尖山顧名思義山形尖尖的,有點像日本的富士山,因此有「小富士山」之稱,這條古道也因此得名;山腰處的草原又名大尖草原,自然也叫做富士坪草原囉。
真正進入富士古道後,幾乎沒有石階,都是原始的山徑,這一點頗令人欣慰;但是富士古道雖短、沿途花草雖然賞心悅目,但並不是毫無難度,而且很快地就出現長長的陡坡,必須調節呼吸讓自己爬起來不那麼累。反正我們本來就不是貪快的人,再加上此起彼落的花草很容易分散掉注意力,所以走起來尚稱輕鬆愉快。
大坪國小溪底分校的海拔只有345公尺,大尖山頂的海拔約837公尺,而富士古道的平均海拔在450公尺上下,全範圍皆屬於低海拔的林木區,加上冬季經常下雨,整體水氣充沛,真可說是蕨類植物的寶窟。身體周圍小小轉一圈,就可能同時發現六、七種蕨類,像是腎蕨、芒萁、台灣沙欏、肋毛蕨、台灣金狗毛蕨等,還有更多說不出來的種類,令人好奇地審視它們之間的異同。
3、4月,正是杜鵑盛開的季節,葉子上長滿細毛的金毛杜鵑是整個陽明山國家公園最優勢的杜鵑,美麗的紅花持續出現在古道旁,成為這萬綠叢中最耀眼的明星;華八仙和狹瓣八仙白色的花萼雖然沒有紅花那麼醒目,但看到還是會讓眼睛一亮,果然有招蜂引蝶的魅力;更特別的是紅楠,明明不見花、只見葉子,但是冒出的新葉居然是粉嫩的紅色,有如花開一般吸引人目光,難怪它又被叫做豬腳楠,的確有點像乳豬的豬腳朝著天掛在樹梢,頗為有趣。
除了植物世界外,動物世界其實也很熱鬧。在還沒踏進古道的入口處,抬頭就望見大冠鷲在天空盤旋,英偉的氣勢令人欣羨;進入古道後,一會兒聽見五色鳥的合奏,一會兒聽見吵鬧的竹雞在喊「雞狗乖」,不過往往只聞聲音不見影;看得到的是翩翩飛舞的蝴蝶、蛾,以及棲息在樹葉上的瓢蟲、毛毛蟲。
富士古道直升的陡坡還真不是普通的多,可能短短的兩公里之中就佔了超過1公里,其中有些路段因為順著大尖山的東南稜線,山徑的旁邊就是懸崖,所以此時大意不得,否則若不小心滾了下去,可不是鬧著玩的;尤其如果剛長時間下過雨,土質鬆軟,更是要小心,這時候我們終於了解到為什麼它會被劃歸在「C級」難度的古道裡,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也有些路段因為都是泥地,較難著力,或是巨石遍布,攀爬略為困難,所以偶爾出現架設好的繩索,讓大家前進更容易些。細看這些繩索架設的手法頗專業,顯然國家公園管理處有用了心思,讓人敢放心地依賴這些助力。
走了超過2/3的路程,終於看到前人所謂的「十字路口」,一條向右下方伸展,應是地圖上的富士山腰古道,可以通往鹿窟坪古道;另一條往左下方延伸出去,則是通往另一處山腳下的瑞泉古道。
順著富士古道繼續前進,傳說中的石棚土地公廟就在前方。這位土地公住得相當簡單,三面牆和遮雨的屋頂是利用大片的石板圍起來,土地公安頓其中,倒也顯得整齊乾淨。這條道上的遊客雖然不多,有的還是會獻上幾塊糖果、餅乾,感謝土地公在這裡守護大家。
越過一條涓涓細流的小溪,這是屬於富士溪的上游,非常清澈,兩旁有石塊堆砌的駁坎,可能是溪岸的護堤,也可能是牛堤的遺跡。
不久之後,眼前出現一個大大的紅色告示牌,清楚寫著「前方大尖山後為磺嘴山生態保護區,未經申請不得進入」的警語,但是我們出發前有向國家公園管理處確認過:從這裡到富士坪草原,沒申請入山許可的人還是可以進去看一看的,但是更深入的保護區,就一定要事先提出申請,否則一旦被巡山的人員發現,最高可罰款到新台幣1萬5千元,絕不寬貸。
越過警告牌之後,眼前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象,遼闊的草原像綠色的地毯般就此展開,一直向磺嘴山延伸而去,地毯中隱約可見一泓小水池,名字很有氣魄叫做大尖池(大堅持?)它是山泉水匯聚而成的小水塘,也是牛隻們重要的飲水池。
看似一整片的草原,其實被分割成3大塊,靠近富士古道這側的第一草原,主景就是磺嘴山;靠近鹿窟坪方向的第二草原,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眺望基隆的海岸,視野不錯;靠近擎天崗方向的第三草原,有順著草原稜線往大尖山方向綿延的牛堤,被山友戲稱為「萬里長城」;草原和草原之間的樹林裡,還隱藏著不少小徑,一不小心很容易迷路。徜徉在這片草原上,爬不爬大尖山、進不進生態保護區都已經不重要了。
(本文原刊於《向山,遇見最美的山徑》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