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和台灣差異頗大的自然景觀、人文傳統與戰地建設,在在散發著一股有如異國的吸引力,只要你有機會一親芳澤,相信你也會被它征服。


 




北竿的芹壁是介於芹山和壁山之間的村落。經過精心整建後的芹壁村,不但當年的斷垣殘壁搖身變為一幢幢古樸卻不造作的石屋,而且還開起了餐廳、酒吧兼民宿!要不是仍舊固守在海邊的龜島向我證明地理位置無誤,實在無法置信這裡就是記憶中荒涼到極點的地方!




 


芹壁村宛如閩東式建築的開放式博物館,娓娓訴說著討海人應對嚴苛自然環境挑戰的智慧。


 



 


馬祖的傳統房舍多半採用當地現成的花崗岩砌成,整體造型方方正正,好像一顆印章一樣,所以叫做「一顆印」;富裕的人家追求美觀,外牆岩石有的呈現「人」字花紋、有的以「工」字交錯堆疊;至於比較貧窮的漁民但求能遮風擋雨,無暇講究太多,手邊能撿到什麼樣的石頭,就把它堆上去,所以稱為亂石砌。


 




 


屋頂大致分成構造比較單純的人字坡、或稍微複雜的五脊四坡;而且窗戶多半很小、屋瓦上都會壓著石頭,以免強風把屋頂掀掉了;廟宇或豪宅迎風的牆面,經常可見誇張而大幅度的彎曲線條,彷彿燃燒的火焰一般,名為「封火山牆」,據說這種設計萬一發生火災時,具有阻擋火勢蔓延的功能;另有一種比較柔和的線條,好像起伏的波浪,則叫做水形牆。


 




 




 


屏障在芹壁外側的龜島,在當地人心目中是神聖的風水石,為他們擋了不少強風、也為他們帶來不少好運。黃昏退潮的時候,龜形畢露,想像力豐富一點的人還會看到龜背上有一隻獅子、獅子背上更有一隻小烏龜,微妙微肖。


 




 



 


在台北,燕子在人家屋簷下築巢可說是很難得一見的景象,所以傳說一旦有燕子寄居,就是好預兆,屋主將會財源廣進;然而在塘岐,家家戶戶屋簷下幾乎都有燕子窩,甚至還一口氣住了兩、三窩燕子家族,一點都不稀奇。


 




 




 


小燕兒張著黃口,嗷嗷待哺,令人愛憐。




 




 


壁山儘管不滿三百公尺,但在馬祖地區仍傲視群倫,可以有很棒的俯瞰視野;對面的芹山則有國軍的播音站。仰望芹山,會發現有一塊石頭的形狀竟然很像阿兵哥的頭盔,相當有趣;彷彿石頭也有靈氣,知道自己在戰地應該有戰地的「樣子」。


 




 


橋仔是北竿最北側的村落,也是距離大陸福建最近的村落;與閩江口遙遙相望,最短的距離不到八海浬。天朗氣清時,可以清楚望見大陸的海岸輪廓。


 




 


橋仔因為地形和潮流的關係,魚獲量相當豐富,盛產黃魚、紅石斑、白鯧等優質魚種;又因為東北面有山阻擋住嚴寒的東北季風,是良好的避風港,早年成為馬祖對大陸商業的重要轉口站,從對岸來的移民也紛紛在此落腳。


所以橋仔曾經是北竿人口最多的村落:通常一個村落只有一個宗族廟,但是在橋仔村卻可以找到七個宗族廟,即是望族眾多的明證之一。曾幾何時,橋仔風光不再,只剩下零星的住戶,令人不勝唏噓。


 




 




 


南竿相當於馬祖的「本島」,面積10.64平方公里;整個輪廓很像一頭犀牛,所以難免出現牛角、西尾等地名。


鐵堡是一座利用突出於海面上的獨立礁岩所設置成的軍事據點:礁岩內部挖空,臥房、廁所、廚房、砲台、射口等設備一應俱全,外面再塗上水泥掩體,就是監看敵人動靜的最佳基地。




 


坑道是為了躲避敵人的耳目和砲火,從花崗岩山壁上硬生生邊炸邊挖出來的地下戰備通道。金門、馬祖早年因為戰務所須,坑道特別多;馬祖的坑道數量更是傲稱全球之冠;而北海坑道工程之雄偉艱鉅,最是教人瞠目結舌。


 




隱藏在南竿島嶼南端的北海坑道,是一深入山腹、呈「井」字型整齊交錯的水道,水道旁也有可供人行走的步道;內部陰暗,高約18公尺、寬約10公尺、全長加起來據說有700公尺。每當退潮的時候,水深只有四公尺,足以停泊百餘艘登陸小艇,所以有「地下碼頭」之稱;可是漲潮之後,水位可以高達八公尺,人根本沒有辦法進去。




 


每個聽到我和Jose要到莒光一遊的人,都不免問道:會不會暈船?我由於經常有機會坐船,尚無「抓兔子」的紀錄,所以驕傲地搖搖頭。


沒想到當天風浪很大,據說達五級以上,原本50分鐘的船程卻坐了一個多小時;由於去程逆風,小白船震盪得很厲害,一會兒上下跳躍、一會兒左右搖晃,船抵西莒前我就不行了,直奔廁所嘔吐。


 


船在西莒稍作停留後,前往東莒尚有十多分鐘船程,原本「堅強」的Jose也終於不支,換她到廁所「抓兔子」;我也再度「投降」。我發現有些看似冷靜的阿兵哥,其實手上乾脆就捏著塑膠袋,省得來來去去麻煩。


就這樣,我們狼狽地抵達馬祖列島最南端的東莒光島。


 



 


東莒因為風強浪大,沿海造成的奇岩怪石特別多;當地人又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把神話故事加油添醋,來證明這些石頭都是先人的遺跡。於是你會發現這島上不但有石獅、石猴、如來佛的手指、黃巢斬斷的龍身,更有一籮筐有趣的傳說。


 




 


人口單薄得異常安靜的福正村,有好幾幢保留相當完好的花崗石屋,可以看到當地典型的傳統建築。東莒的建築特色和南北竿不太一樣,多呈長方型的雙層樓房,而非方方正正的「一顆印」;窗戶更小;屋裡還會有存放食物的小地洞。


有一間荒廢多年的石屋,門板早已不見,從門口就可以望見裡頭庭院深深、重疊了好幾道門,最外面這道門內還停了口朽掉的棺材。引領我們參觀的當地導遊說:東莒人有一個習慣,就是生前為自己準備好棺木,放在外側的門裡以利將來抬出去。這戶人家的主人因為頗長壽,事先準備好的棺材一直沒派上用場,後來鄰居有急用,便大方出借,日後再造新的棺材;隨著年歲增長,棺材借出的次數愈多、新造的棺材也愈大,舊的門口無法容納新的棺木進出,只好加蓋一道新的門來因應。就這樣門愈來愈多層、開口也愈來愈大;終於這位主人還沒等到躺進棺材就先移民到別處去了,因此留下這一間與眾不同的大房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蒙金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