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1.JPG

所謂「維也納分離派」開始於1897~1907年,由當時一群畫家、建築師、設計師所組成,其中以建築師奧圖華格納為首,後來設計分離派會館的奧布里希就是華格納的學生,這位中年轉型的建築師,在建築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講究理性的「現代建築」就是從奧圖華格納手中建立雛形。

02.JPG

這群揭竿而起的藝術家包括奧圖華格納、克林姆等人,取名「分離派」有兩種意義,一是宣布與官方的藝術協會分道揚鑣,一是自外於奧皇法蘭茲約瑟夫塑造的復古主義。當時整個歐陸都延燒著對復古的反動潮流,後代通稱這時期的主張為「新藝術」(Art Nouveau)或「青年風格」(Jugendstil)。他們在建築上要求物品的結構、型態必須合理,所用材料要合乎邏輯,並提倡誠實的表現手法。

03.JPG

1898年,由一群對抗舊派建築師與宮廷貴族的藝術家所建的分離派會館(Secession),主要由奧圖華格納的學生奧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設計,為20世紀初的藝術革新留下見證。最大的特徵就是那顆金色圓頂,以一片片金色月桂葉組成。當時曾遭保守勢力取笑為「鍍金的大白菜」,白色四方形的會館外牆有淺浮雕花飾壁,立面飾有貓頭鷹與女妖美杜沙的頭像,三角楣上刻著分離派運動的主張:「每個時期都有它自己的藝術,藝術有它的自由」(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

04.JPG

分離派會館曾在二次大戰期間遭到破壞,於1973年才又翻新,內部有克林姆著名的壁畫展示,以及維也納新銳藝術家的作品展。

05.JPG

關於分離派的運動,最為人所知的就是1902年的分離派第14屆藝展,這次展覽是分離派成員表現的顛峰,展覽主題是「天才音樂家貝多芬」,展出內容包括克林姆的壁畫、德國藝術家克林格(Max Klinger)的雕塑、建築師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的室內設計,還有音樂家馬勒(Gustav Mahler)改編了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第4樂章,在揭幕式當天指揮演奏。目前遺留在分離派會館的只有克林姆的壁畫,至於克林格的雕塑現存於德國萊比錫音樂廳。

06.JPG

克林姆於大廳的四面牆上繪製壁畫,總長度達34公尺,壁畫共有5個重點,分列於兩邊牆壁的上方:一是「渴望幸福」,以飛翔的人為象徵;二是「弱者的苦難」,跪在地上的夫妻哀求著全副武裝的騎士;三是「敵對力量」,畫著巨人迪飛(Giant Typhoeu)3個蛇髮魔女(Gorgons),他們象徵著疾病、瘋狂與死亡;第二道牆上繪著第4個重點:飛翔的人與彈豎琴的女人,象徵詩與音樂把人類帶向幸福;最後是一群婦女與天使唱詩班簇擁著一對夫妻,表現人類在藝術的殿堂中發現了喜悅、快樂與愛,這是從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快樂頌」的大合唱中引申出來的:「愉悅而美麗的火花,親吻整個世界」(Freude scho go tterfunke. Diesen ku ss der Ganzen Welt)

07.JPG

08.JPG

09.JPG

10.JPG

11.JPG

12.JPG

 

詳情請見墨刻出版社《奧地利New Action》一書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奧地利 維也納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蒙金蘭 的頭像
    蒙金蘭

    蒙娜麗莎的傻笑

    蒙金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