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市政廳廣場幾乎是每個城市最重要的地方,然而1941年6月29日,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開戰之初,里加市政廳廣場周邊建築被嚴重摧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折騰,才在拉脫維亞於1991年獨立之後,根據照片、歷史文件一一重建,現在的市政廳廣場已經漸漸回復到舊時樣貌,2001年,里加市民終於能夠以重建的歷史建物,歡慶他們建城800週年紀念。
里加最具紀念性的建築物,當屬這棟位於市政廳對面的黑人頭之屋(Melngalvju Nams),它的命運和市政廳一樣,都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1999年12月28日重建之後,就像一隻從廢墟復活的鳳凰,再度展翅高飛。
里加和愛沙尼亞的塔林一樣,都有相同的「黑人頭」信仰,由一群海外年輕單身商人組織的基爾特(Guild,同業行會),信奉黑人守護神聖摩里西斯(St. Mauritius),行會所在地便稱為黑人頭之屋(House of Blackheads)。
位於市政廳廣場的黑人頭之屋最早建於1344年,當時和市政廳一起被稱為「新建築」,一開始就外觀像一般住家,但屋子裡倒是擁有一座節慶大廳;後來這棟建築經過幾次翻修,在16、17世紀之交,荷蘭文藝復興風格轉濃,立面山形牆上誇張的石雕、金屬裝飾,源自於文藝復興晚期盛行的矯飾主義(Mannerism),還有著名的天文鐘也在1622年安裝上去;19世紀末,山牆的壁龕上又加上漢薩同盟標誌及一些象徵著海神尼普頓(Neptune)、商業神墨丘利(Mercury)等4尊鍍鋅雕像。
根據歷史文件記載,1334年里加就擁有一座市政廳,從此成為里加的政治中心。4個世紀後,原址又重蓋了一座新市政廳,象徵著市民的自信和驕傲。直到1889年行政官員辦公室遷出市政廳之前,這裡都是官方和民間交集的地方。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市政廳幾乎被毀壞殆盡;蘇聯時代,更在此地蓋了一座醜陋的蘇聯式建築。還好拉脫維亞獨立之後,恢復舊城原貌的想法終得實現,2002年仿自戰前的市政廳再度面對世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市政廣場周邊所有的建築物都被摧毀,唯有這尊舞劍的羅蘭雕像存活,14世紀時,羅蘭的雕像大量出現在北德地區,作為正義和自由的象徵,因為他被認為是一個公平的法官,經常捍衛被訴訟的人。
里加舊城天際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物,就是這座位於正中央的聖彼得教堂(Sv. Pētera Baznīca),123.25公尺高的尖塔直衝天際。不論從實際上、還是象徵性,聖彼得教堂都是里加舊城的正中心,位於教堂正殿的地板上,一塊銘牌就這樣清楚標示著。
顧名思義,教堂本身是為里加的守護神聖彼得而建造,最早於1209年出現在文獻中。從1491年起,高聳的尖塔和尖塔上的鍍金風向雞就一直是建設這座教堂的重心,有時風向雞掉下來,有時整根尖塔傾倒,還曾經壓死過人,不過大致在1690年之後,聖彼得教堂的外觀就是今天所看到的樣貌,尤其那座尖塔,正是辨識巴洛克式建築的重要元素之一。
1721年,教堂遭到雷擊發生大火,當時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正好來到里加,下令要立即滅火,他曾著急地說:「如果教堂被焚燬,接下來同樣的命運也會發生在我的身上(同名)。」結果教堂還是燒掉了,彼得大帝立即指示重建,完工後的尖塔高達127公尺。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6月29日,教堂又被焚燬,諷刺的是,這一天正好是聖彼得的紀念日,有人說是進犯德軍放的火,也有人說是撤退的紅軍做的,不論如何,1973年聖彼得教堂已從廢墟中重建,並從過去的木造改成今天的鋼鐵結構,遊客可以搭乘電梯直達72公尺的觀景台,一覽舊城全景。完工後的風向雞重158公斤,包覆在外的金箔達330公克。
里加大教堂(Doma Baznīca)是波羅的海地區最大的教堂,從1211年接受主教的授任儀式之後,一直都扮演主教座堂的角色,同時也是大主教的居所。
大教堂不只一次翻新重建,因此建築本身融合了晚期文藝復興、早期哥德,以及巴洛克式風格,其中最高的尖塔遭到四次雷擊,每一次都重建,現在所看到的是1776年安放上去的,高90公尺,尖塔頂端有一隻風向雞,牠也是里加的標誌。中世紀時,里加居民的生活非常仰賴風向,因此會在風向雞上一邊鍍金,一邊塗黑,當鍍金的那邊面向城區時,就得趕緊跑向港口,反之則不必。今天塔尖的風向雞是1985年才換上去的。
1773年開幕的里加歷史暨航運博物館(Rīgas Vēstures un kuģniecības Muzejs),是拉脫維亞最古老的博物館,位於里加大教堂側翼,共有16個展示廳,訴說著里加800多年來發展的歷程,以及拉脫維亞附近從第10世紀以來的航運發展史。
在這間博物館裡,可以看到古時候拉脫維亞人的飾品、生活用具、武器等,還有一艘13世紀所使用的船隻、漢薩同盟時代所使用的度量衡、里加16世紀劊子手所用的劍、全世界最小的MINOX照相機、里加銀匠的手藝傑作等,都是拉脫維亞民族獨特的歷史遺產。
始建於1330年的里加城堡(Rīgas Pils),在1562年以前一直作為利沃尼亞騎士團(Livonian Order)團長的居所,期間由於戰亂頻仍,曾經多次遭受摧毀,最近的一次大重建可追溯到1515年。1922年,拉脫維亞共和國成立,它成了總統府;蘇聯統治期間,它歸屬於少年先鋒組織進駐的城堡;冷戰後拉脫維亞的第一任總統Guntis Ulmanis也把辦公室設在這裡。目前3樓是拉脫維亞國家歷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y Museum of Latvia)的所在地。
詳情請見墨刻出版社《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