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街(Pikk Tänav)的愛沙尼亞文是「長」街的意思,它的確是舊城區裡最長的一條街道,可以從上城開始順著這整條街,出了城門直達港口。過去這條路是舊城區的主要街道,所以許多重要的公共建築物都集中在皮克街兩旁,特別是行會組織活動所在的「基爾特之屋」。
基爾特是「會館」的意思,起源於中世紀的宗教和貿易組織,成立之初,是為了祈禱或是慈善的目的,後來慢慢發展成經濟和宗教兩種不同的組織。以貿易、工藝為主的經濟基爾特控制了中世紀城鎮的生活,而宗教性的基爾特在城市和鄉村都很蓬勃。
中世紀時的塔林,許多德國商人和上流社會人士都住在這條街上,所蓋的房子多半為3、4層樓,下面兩層作為居住和會客之用,上層則是貨棧、倉庫;商人聚集,基爾特自然是他們的生活重心,而貿易和工藝的基爾特公會多半由德國商人主導。
大海岸城門(Great Coast Gate)是舊城通往塔林港的主要出入口,從城外看城門,左右極不協調,右手邊是一座瘦高的城塔,左手邊則連接著一座肥胖的堡壘,直徑達25公尺,又被封名為「肥胖瑪格利特」(Fat Margaret)。
塔林所有城塔之中,她的知名程度大概僅次於上城的「皮克‧赫曼」。連接著「肥胖瑪格利特」的城牆,有些地方厚達6.5公尺。當舊城的城牆和堡壘軍事用途不再像過去那麼重要時,銅牆鐵壁般的「肥胖瑪格利特」於19世紀改成一座監獄,一直使用到20世紀初,目前則屬於愛沙尼亞國家海事博物館。
沿著皮克街往北走到盡頭,即將出大海岸城門前,左手邊有3幢緊緊相連的中世紀民宅,俗稱「三姊妹」(The Three Sisters),每幢房子有自己的山牆、屋頂,建築年代大約在15世紀,是典型的中世紀商人住宅。它們有各自的門廊、小型的煙囪和廚房、主人辦公室、起居室和臥室;貯藏室則在起居室上方,也就是山形屋頂的位置,從房子立面可以看到突出的支架,那就是貯藏室吊掛物品的橫樑。裝飾華麗的巴洛克式大門大約從17世紀中葉保留至今,目前這三幢房子都已改建成飯店。
聖歐拉夫教堂(Oleviste Kirik)坐落在皮克街的北端,那高達124公尺高的尖塔,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13世紀時,它是全世界最高的尖塔;即使到了今天,它依然傲視全塔林,而且仍舊是塔林的象徵性建築。
聖歐拉夫教堂鶴立雞群的尖塔,原是表達對上帝的禮敬,在蘇聯時代卻被拿來裝設天線,做為干擾基地台,阻止愛沙尼亞人接收來自芬蘭的電視及收音機訊號,據說干擾信號強大到連一海之隔的赫爾辛基市民要看電視都會受到影響,相當諷刺。
每年4至10月,尖塔對外開放,從塔頂觀景台俯瞰,不僅腳底下的下城景觀讓人目眩神迷,更遠一點的上城和塔林港都一覽無遺。也因為它居高臨下,蘇聯時代這裡還是KGB(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監視全城的地方。
聖卡努提基爾特廳(St Canutus Guild Hall)最明顯的標誌便是立面2樓的兩尊黑色雕像,其中右手邊手持聖經的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左手邊拿劍的是聖卡努提(St Canute),也就是丹麥國王,現在所看到的外觀是1860年代改建過的,呈現英國都鐸式(Tudor)的樣貌。當年這裡是德國工匠的基爾特,舉凡金匠、鞋匠、麵包師傅、製手錶師傅等,都是會員。
黑人頭兄弟會(Mustpeade Maja)大約出現於1399年,指的是年輕單身的商人,在還沒被大基爾特接受之前所組的同業行會,就像外國商人一樣,他們只是長住塔林,而非永久。之所以取名為黑人頭,因為他們所信仰的守護神聖摩里西斯(St. Mauritius)本身是位黑人武士,是早期基督教的殉道者,後來祂的人頭便成了黑人頭兄弟會徽章上的圖騰。黑人頭兄弟會活躍於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歐洲其他地方則比較少見。
這間黑人頭兄弟會之屋是塔林僅存、仍保留完好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大約16世紀時,黑人頭兄弟買下來作為會所,不僅紅綠相間的大門上有黑人頭,大門正上方的石雕,也是兩頭石獅拱著兩顆聖摩里西斯的人頭。
黑人頭兄弟會之屋目前作為音樂廳使用,偶爾也舉辦免費音樂會。
大基爾特之屋(Great Guild)就位於聖靈教堂對面,過去是地位最顯赫的商人所有,塔林最早的基爾特紀錄可追溯到1325年,而這棟建築約建造於1410年,只有城裡最富有、最受敬重的居民才允許進入,成為大基爾特的成員。而當時的塔林高官和議員,有大半是由大基爾特的成員所選出。
大基爾特之屋裡的穹頂大廳經常作為婚禮、宴客之用,目前則改為愛沙尼亞歷史博物館(Eesti Ajaloo Muuseum),收藏一些14到19世紀的愛沙尼亞歷史藝術品及錢幣等。
從市政廳藥局旁的拱門,穿過狹窄的賽亞岡通道(Saikang Passage,意即白麵包通道),或是沿著皮克街(Pikk)走,會在這座13世紀的哥德式教堂交會。聖靈教堂(Pühavaimu Kirik)屬於路德教派,整座教堂的視覺焦點便是白色外牆上那口藍、金相間的巴洛克式木雕古鐘,約雕刻於1684年,也是塔林年代最久遠的公共計時器。教堂裡所有的雕刻幾乎都是藝術珍藏,包括15世紀的木雕祭壇,以及16世紀文藝復興式的講道壇等。
詳情請見墨刻出版社《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