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海市區偏北的多倫路,是一條很經典的文化保留道,短短的L型路上名人故居此起彼落,早年曾經人文薈萃的里弄、書店、咖啡廳,都成為後人瞻仰的地標。
就在多倫路北端入口處,一幢兩層樓的白色樓房,從外面就可看到牆壁上細膩的雕花,呈現西班牙摩爾式的建築特色,非常與眾不同。這幢建於1924年的洋房,抗戰勝利後曾被孔祥熙當作寓所,因此人稱「孔公館」,不過目前屬於一般民居,不歡迎遊客隨便入內參觀。
走過多倫路210號,只見門上掛著「體檢中心」的牌子,一時好奇心起往裡走,才發現它居然是白崇禧將軍在上海的舊居之一。
這幢紅白相間、西洋建築格式的豪宅,建於1920年前後,正門4根愛奧尼式圓柱,典雅氣派。目前既不是紀念館、也非一般民宅,而是作為中國解放軍第四一一醫院的體檢部。
位於L字轉角處的93號,建於1920年,本來是抗戰時期著名的知識份子「七君子」之一王造時的寓所,後來開設了「1920」咖啡吧,現在則是奧沙現代藝術與理念館的所在地。
雙層純白洋樓的外觀,展現簡化的新古典主義,內部則開闢成現代藝術的展覽場,定期更換展出主題,而且不必入場費。運用強化玻璃構築的階梯,現代感十足。
一片公園綠地中,看到豎立著「多倫路66號」的牌子,本來誤以為人稱的「薛公館」是旁邊一幢鮮豔的屋子,請教當地人之後,才明白是躲在公園、大鐘後側的那幢青磚砌築的歐式樓房。
這幢樓房建於1920年,主體部分原是外廊式建築,展現英國喬治王朝時期的風格,入口門廊為新古典主義樣式。抗戰期間曾經被侵華的日軍作為海軍武官的駐地宅邸。
靠近路底的鴻德堂建於1928年,是世上唯一一座中式風格的基督教堂,1994年被列入「上海市近代優秀建築」的保護名單。
教堂的外觀採中國傳統的殿宇風格,並有仿木結構的紅色混凝土柱,簷下彩繪、圓拱型門窗,鐘樓頂端為樓閣式,覆蓋著四方重簷,和其他教堂大異其趣。
只是,上海的教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經常大門深鎖,不歡迎入內參觀。我還曾經在另一間教堂拍照時被管理員嚇飭。在我的認知裡,教堂不是應該對每個人都敞開雙手的嗎?這一點我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鴻德堂隔壁,一幢7層樓的摩登建築,是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極簡的線條在卯盡全力復古的多倫路上顯得格外搶眼、突出。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官方的當代藝術館,主要舉辦中國當代藝術的展演活動。
與孔公館、白崇禧公館都相隔只有幾步路的這幢3層樓的洋房,歐式典雅的建築外觀非常吸引人,曾經是山根會館的所在位置,目前已經改成了考拉花園旅舍。「考拉」是大陸對「無尾熊」的直接音譯,這間旅舍屬於青年自助旅社的經營體系,內部房間的格局雖然略小,但是尚稱乾淨舒適;樓下是義大利風味的illy咖啡館,大片玻璃窗透進天然採光,相當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