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時,聖約翰教堂(Sv. Jāņa Baznīca)只是里加主教城堡內的一座禮拜堂,到了16世紀末,才正式成為里加的路德教派教堂,因為不斷改建,建築本身同時融合了哥德、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
就像其他教堂一樣,聖約翰教堂也有自己的傳說,在教堂西南側外牆上頭有兩個張開口的僧侶人頭雕像,據說牧師只要在其中一個頭像的後面佈道,全里加城都可以聽到他的聲音。中世紀時,人們非常迷信,他們相信如果把人活生生埋到建築的牆裡,便能驅魔。後來在聖約翰教堂的重建過程中,就發現了兩個僧侶的遺骸。
從聖約翰教堂旁的小巷子穿過一座古意盎然的小門,便可來到約翰庭院(Jāņa Sēta),早期這裡是主教城堡的庭院,後來則成為多明尼克修道院。夏天時,這個空間成為街頭藝術家聚集表演的地方。
聖雅各教堂(Sv. Jēkaba Katedrāle)哥德式的尖塔高80公尺,也是里加舊城中唯一一座至今仍維持著哥德式尖塔的教堂。比較特別的是,有好長一段時間教堂的鐘是掛在鐘塔外側,鐘的上頭還加蓋一個小小屋頂突出於尖塔之外,用來警告里加居民火災或水災。甚至還有一個傳說,如果一個女人對丈夫不忠,當她走過教堂時,鐘聲會自動響起。可惜這座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俄國人奪走。
瑞典門(Zviedru Vārti)是瑞典統治時代防禦城牆的一部分,建築年代約在1698年,原本有25座城門,如今僅剩這座。關於瑞典門還有這麼一則典故:一位里加當地女孩愛上一位瑞典士兵,但不見容於地方;有一天,兩人半夜約會之後被人發現,於是被抓起來懲處,並塞到城門的城牆裡。後來有此一說:想要測試對方是否愛你,只要半夜經過瑞典門,如果能聽到兩位戀人情話綿綿,那就表示你已找到真愛。
城牆後來經過改建,城門之上還蓋了一棟房子,由建築師Alexander Trofimov所設計,1927年之後,成為拉脫維亞建築師協會所在地。
「三兄弟」(Trīs Brāļi)緊緊相連,可以說是里加舊城最著名的中世紀民宅,不過他們的建築年代並不相同。
3幢並立的建築裡,以右手邊17號這幢年代最久遠,約建於15世紀,是目前拉脫維亞最古老的民居,山形牆的立面帶著濃濃的哥德式風格,大門入口處連接著兩條石長凳,俗稱「門邊石」,在那個年代,這是常見的建築形式,現在里加唯有此處看得到。此外,它的窗戶也很小,因為當時課徵「窗戶稅」,窗戶愈大,稅也愈高。
中間19號這幢於1646年重新整建過,風格顯然受到荷蘭文藝復興時期矯飾主義的影響,不過在大門上頭可以看到另一個數字1746,顯示一個世紀之後,立面又重新裝修過。
至於左手邊最窄的21號也最年輕,直到18世紀才出現。
「三兄弟」目前是拉脫維亞建築博物館(Latvian Museum of Architecture)所在地。
拉脫維亞國會(Saeimas Nams)與聖雅各教堂隔著一條街兩兩相對。
這幢笨重的黃色建築在里加舊城的中世紀建築中顯得特別突兀,它也是新古典主義歷史時期的重要範例之一,建於19世紀中葉,屬於新文藝復興風格,外觀就像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王宮。從1920年起,這裡就成為拉脫維亞國會所在地。
詳情請見墨刻出版社《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