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你在最短的時間裡,說出幾個童話的名稱,脫口而出的很可能不是「白雪公主」、「灰姑娘」,就是「睡美人」、「小紅帽」;驀然發現,這些每個人從小耳熟能詳的故事,居然都來自同一源頭,那就是德國的格林童話!
格林童話並非特定某個人的創作,而是一些長時間流傳在德國北部城鄉之間的趣味故事;十九世紀初,專研語言及民間文學的雅各格林(Jakob Grimms)及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s)兩兄弟,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苦心蒐集、整理,終於完成了這部深切影響全世界小朋友的童話大全。
格林兄弟出生在離法蘭克福(Frankfurt)不遠的小鎮哈瑙(Hanau),童話裡提及的地名,遍及哈瑙以北各處,一直到布萊梅(Bremen)之間綿延1000公里、大大小小城鎮50餘個。每至一處,往往就有一個熟悉的故事相伴,讓這條獨特的童話大道一路走來,分外動人。
哈梅林:吹笛捕鼠人的復仇
曾經,哈梅林飽受鼠患之苦,家家戶戶有老鼠、走在街頭也很難不遇見成群的鼠輩,鎮長於是昭告:誰能消滅老鼠,誰就能獲得一筆優渥的獎金。
某天,鎮裡出現了一位身著彩衣的陌生人,口中吹著笛子,老鼠聞樂紛紛出巢,跟在他的身後,一路邁向威瑟(Weser)河;終於哈梅林所有的老鼠都在他笛聲的引導下,全數淹沒在河裡了。
居民額手稱慶之餘,卻耍賴不肯支付事前承諾的酬勞,吹笛手憤而離去。幾天之後,吹笛手再度回到哈梅林,又吹起笛子,這次跟在他屁股後面的不是老鼠,卻是鎮裡所有的小孩;吹笛手領著孩子們不是走向河裡,而是走進山裡,一群人就這樣不知所蹤。
雖然這是個悲傷的故事,但對哈梅林人來說,這則童話卻使得小小山城揚名世界,所以他們很樂意將此作為註冊商標:不但有捕鼠人博物館、捕鼠人餐廳、隨處可見吹笛手的雕像、觀光路線地面上印著老鼠的身影、每年5到9月周日中午的街頭還可見到真人演出的童話劇。
捕鼠人餐廳(Rattenfangerhaus)是一幢1602年的威瑟式文藝復興豪宅,石砌的牆面布滿精緻的雕飾,內部到處看得到「老鼠」,還可以點一客捕鼠特餐、一杯特製的捕鼠酒、買單時再帶上一份捕鼠紀念品。
同一條大街上,還有好幾間16、17世紀所建的美麗樓房,因為哈梅林雖然地處山區,但拜威瑟河之賜,利於對外貿易,所以相當富裕。當地有句俗話:想有石頭屋,你得「石」定很有錢(Having a stone house, you got to be “stone” rich.);財富不夠紮實,就委屈點蓋幢半木半石的桁架屋;夠臭屁,門面就設計得複雜些;資本不雄厚,就樸實點等來日再充面子。
哈梅林整體濃郁的童話氣息,舊城區的建築們居功不小。
布萊梅:城市音樂家的理想地
有一隻為主人效勞多年、逐漸年老力衰的驢子,無意之間聽到主人打算遺棄牠,非常傷心,於是決定出走,到布萊梅當個城市音樂家;途中,牠陸續遇到同樣即將被主人宰殺或賣掉的老狗、貓和公雞,四隻同病相憐的動物便決定組成合唱團,結伴前往布萊梅。
這個老弱殘兵所組成的「合唱團」,居然在兩次危機中嚇退兇猛的強盜;雖然故事中沒有提到牠們是不是真的抵達心目中理想的城市成為音樂家,但牠們的確證明了自己仍是有用武之地的英雄。
相當靠近北海的布萊梅,是童話大道上最大的城市,在13世紀興起的漢莎聯盟(Hanseatic League)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商業興盛,很早就有許多華麗的建築;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多達60%的建築被毀,但是戰後經過積極「復建」,走在舊城區,仍感受到濃濃的古味兒。
市集廣場(Market Square)上的市政廳,原屬1410年的建築,兩個世紀後整修門面,正值哥德式與文藝復興式建築發展交替時期,於是建築師在底層設計了11個相連的拱門、屋頂呈層層相疊的尖塔,成為典型的北德威瑟式文藝復興(Weser Renaissaance style)傑作。
市政廳南側有一條叫做寶闕斯特(Bottcherst)的小街,整條街1923至1931年曾經屬於無咖啡因咖啡的發明人魯威羅斯流士(Ludwig Roselius)所有;他把這裡設計成紅磚天地,還設置了一面音樂磚牆,每天的中午12點、下午3點、6點,這面牆會聞樂起舞,旋轉訴說著布萊梅的歷史。
德國傳奇裡有一首「羅蘭之歌」,武士羅蘭(Knight Roland)是自由的象徵,市政廳前的羅蘭雕像完成於1404年,高達5.55公尺,為全德國26尊羅蘭裡最高的一座,也是全布萊梅最高、最資深的「市民」。
哥廷漢:盛產諾貝爾得主的大學城
有一位要嫁到遠方的公主,臨行前王后送她一匹會說話的馬和一位陪嫁的侍女;沒想到這個侍女野心很大,搶了公主的馬、衣飾和身分,並且要公主發誓不得向任何人說出真相。
抵達夫家的王國後,侍女以公主的身分嫁給了王子,唆使王子讓真正的公主去牧鵝,並把會說話的馬殺掉;公主懇求劊子手將馬頭釘在城門下,以便她能時常看見牠。每當公主趕著鵝經過城門,馬就會說「公主啊,你牧鵝經過這兒呢,要是王后知道了,她會心碎的呀!」這裡的國王終於知道了實情,牧鵝姑娘重拾尊貴的身分,卑鄙的侍女也獲得她應有的懲罰。

哥廷漢(Gottingen)的市政廳前,有一座牧鵝女孩(Ganseliesel)的青銅像,凡是哥廷漢大學的學生在領到畢業證書當天,都獲准親一下伊人的面頰,為學業畫下完美的句點。
哥廷漢是德國知名的大學城,1737年首開全歐洲免學費的大學風氣,孕育了44位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包括發現維生素D的阿道夫溫道斯(Adolf Windaus)、原子物理學家奧托漢(Otto Hahn) 、提出量子論的馬克斯伯恩(Max Born)等,也培養了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即使時至今日,走在街上,你也很有可能和某個諾貝爾獎得主擦身而過。
哥廷漢13世紀所建的市政廳裡,還保留著許多古老的裝飾設計,包括完善的地下暖氣系統,原理類似中國黃土高原的「炕」,令人讚嘆此地果然不愧為智慧之城。
大學的絕大部分學院都位於城外,但是主辦學生註冊等重要典禮的大禮堂,仍座落於城中心的威廉廣場;禮堂大樓的小閣樓,則保留著往昔處罰不乖學生的禁閉室,房間雖小,卻附設了一個不賴的圖書館,聽說有不少學生為了一窺這裡的藏書,不惜故意犯錯以獲得被禁閉的「機會」。
艾斯菲爾德:不太一樣的小紅帽
艾斯菲爾德很小,小得連中度精細的地圖上都找不到;但是這裡曾經「誕生」一位小女孩,因為智取大野狼而蜚聲國際,成為全世界小朋友傾慕的對象,她就是小紅帽。
艾斯菲爾德也是個充滿童話氣息的小山城,放眼望去盡是木框交錯的桁式樓房,這種14、15世紀建築最早通常只建地面層,人口增加後再加蓋第二層、第三層,而且往往愈上層面積愈大,形成頭重腳輕的趣味畫面,竟然還固若磐石,令人納罕。